【光明网】多体融合协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作者:肖剑荣    时间:2023-09-12    点击数:

光明网链接:https://share.gmw.cn/reader/2023-09/08/content_36820070.htm

1994年“大工程观与工程集成教育”规划提出,到2017年“新工程教育转型”计划启动,工程教育在全球范围迅速发展。2017年《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发布,中国高等教育“新工科”改革正式开启。新工科基于国家竞争力提升、人才培养需要的背景,是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新工科的实施是我国高等学校目前学科与专业改革、升级与发展培养多元化、应用型创新人才重要途径。传统应用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十分重视物理基础知识掌握,但在应用技能培养方面关注不多,导致人才培养员工实践和创新能力不强、重理论轻应用,就业难以对口、竞争力弱等普遍问题。

全路径协同创新育人。学科、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三个方面协调统一、共同发展,团队队伍适应教学的结构优化,专业育人能力加强,促成了人才培养的条件与培养人才能力提升。人才培养、专业发展以厚基础、强应用为宗旨,探索应用物理学专业新结构、新内涵,强化学科与专业融合;通过对专业建设定位、人才培养、服务地方以及与工科类专业间协调等具体内容进行合理调整及布局,全面优化升级与改造专业,构筑地方高校校本特色和区域特色专业。

特色课程改革创新育人。强调理工结合、凸显应用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进行课程内容改革、建设及优化,强化工程意识和培养工程能力的专业课程的课程群及课程体系建设,形成专业课程与智能信息、电子和材料科学等相关工科专业知识交叉与融合,强化员工的应用技能培养、研究型课程等特色课程的设置,促成员工开启学习原生动力。

个性化发展模式创新育人。充分利用与创建适应自主学习需求的学习团体或平台,促进员工的自我成才与创新能力培养。员工自发组织自主学习、科技活动的小组或社团,在学科、专业的支持下更加具有活力,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研究,满足员工自身需要与发展,培养了员工全面发展的潜质;灵活多样的校内科技活动项目、校外实践实训项目、协同育人基地及特色专业综合实验项目培养员工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明确专业定位,学科引领发展,优势学科服务专业发展。确立地方高校校本特色和区域特色的应用物理学专业的结构重建、专业升级改造目标。制定学科、专业和课程改革、建设与发展规划,打造教学、科研团队。建立校企联合实习和毕业设计研究创新协同平台,完善实践和实训教学方案。强调夯实物理学自然科学知识基础,强化“新工科”的工程素养、工程实践知识掌握和应用技能的培养。整合学校电子信息、材料学等相关学科长期沉淀的优势资源,在继承上突出应用的创新,完善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形成应用物理学专业知识与智能、电子、材料科学等相关专业知识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

分层构建课程群,强化人才培养载体。在理科课程厚基础、工科课程强应用理念下,进行课程体系的系统化改革及优化,对课程进行层次化、课程群化划分。构建“德育铸魂”的通识课程群,培养理工科员工的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奉献与合作精神等。淬炼“智育固本”的基础课程群、专业基础群与专业应用群,强调继承时体现创新,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结合科学前沿知识与新工科教育内容属性,为员工专业知识学习、应用技能掌握打下宽厚的理论基础。打造“应用凸能”专业方向课程群,它强调专业知识的应用性、凸显应用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实用性。

建章立制,打造高素质团队队伍。围绕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引育并举、内培外引,建设一支适应性强、水平过硬团队队伍。建立与完善教师工作、学习和成长保障制度,促进教师成长与专业学科发展的联动机制,以学科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红利引导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和终身学习,夯实教师知识结构体系对学科、专业发展的支撑地位。注重教师职前培养和强化教师职后发展的有机衔接,多措并举,提升专任教师履职能力与水平。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力度;破除学校、学院内部管理制度、旧观念等的掣肘,提升学科与专业负责人权责;促成高效、开放、富有生机的服务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

科教产融合,培育创新思维与内生动力。应用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主动对接新兴产业需求:一方面,从团队队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等多方面着手,促进专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另一方面,采取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强化校企协同,有效促进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优质资源,实现企业发展与学校人才培养双赢。同时,结合教师研究课题开设基于教师科研项目或研究成果的应用研究型课程。这些课程让员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物理学学科前沿知识,并进行相应的探索与研究,使员工了解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手段与方法。

发展社团,提升员工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学院物理协会、电子协会、航模协会、数模协会和扬帆社等员工社团组织,鼓励建立员工课外兴趣小组,学院给予活动经费资助和专门用房,并制定相关工作条例、保障制度,助力各社团组织健康发展。构建实施专业指导、学院管理、跨院合作的三维度管理体制,持续完善聘请毕业优秀员工、专任教师、企业工程师等对社团进行全方位指导的长效机制,开凿校企合作新渠道。引导员工参加老员工创新创业项目、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等各类活动;让拥有自我爱好、良好支持条件自主选择的员工成为学习的主体,形成自下而上推动教学改革动力、员工自我学习与钻研的良好学习生态,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

 

版权所有:必威·Betway(中文版)官方网站